唐朝詩人孟郊曾在貴州留下了“舊說天下山,半在黔中青;又聞天下泉,半落黔中鳴”的絕美詩句。作為在山間溝壑中土生土長的貴州人,橋梁對于我們來說都不陌生。它藏在小學美繪課本的線條中,藏在中學文學“玉帶飄飛迎旭日,高樓橋畔彩霞紅”的詩句中,藏在大學時代每一次走出貴州,走出崇山峻嶺的路途中。如果說貴州人與橋梁有緣,那么于我而言,便有“三緣”。
一緣,起成長之伊始。我的家鄉坐落在譽有“貴陽夢中情湖”之稱的紅楓湖畔。紅楓湖是我們的母親湖,而紅楓湖大橋和花漁洞大橋則是湖上的守望者。小時候,每當經過紅楓湖大橋,母親都會提醒我留意這設計精妙、雄壯偉麗的橋梁;長大后,每當我與友人經過紅楓湖大橋,都會告訴他們這是紅楓湖的守望橋,是紅楓湖人的守望橋。不知不覺中,每一位生長在紅楓湖畔的人都成為了這三座橋梁的活招牌。這是我加入貴州橋梁的自豪。
二緣,聚志向之轉折。2019年夏天,我加入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支教團,前往云南省的一座邊陲鄉鎮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支教。那里是被調侃為“山后面就是緬甸”的芒寬彝族傣族鄉,交通極為不便,從保山市乘坐長途大巴耗費長達4小時。鄧小平同志曾說,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。我深刻意識到,比起傳媒領域中利用媒介為精神架橋,修建的道路和橋梁不僅是地域意義上的連接,更具備拓寬眼界,打開致富之路的多層次含義。回望貴州,貴州省委徐麟書記強調:“萬橋飛架構建了貴州高速交通平原,要努力把橋打造成貴州世界級旅游標識。”貴州奇山秀水間的萬橋飛架少不了貴州橋梁集團的辛勤付出,我們建造的不僅僅是一座座高橋,更是文化走出去、資源引進來的橋梁,是貴州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奠基之橋。這是我選擇貴州橋梁的初心。
三緣,落“人”之融合。中學的我被喚作“讀書人”,書本是知識的橋梁;大學的我被喚作“傳媒人”,媒介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;在入職培訓中,各位授課的領導、老師以及同事們,都賦予了我們新的稱呼,“橋梁人”。那么,何為橋梁人?在培訓課中,老師們用一堂堂生動的課程在向我們闡釋,橋梁人是會學習的人,是向書本學習、向實踐學習、向前輩學習的人。在“重走經典項目”的教育實踐活動中,巍峨壯麗的松柏山大橋、蔚為大觀的壩陵河大橋、巧奪天工的平塘特大橋、氣勢磅礴的大發渠特大橋告訴我們,橋梁人是苦在項目、苦在鉆研、苦在細節的艱苦奮斗、吃苦耐勞的人。這是我在貴州橋梁奮斗的方向。
緣以至此,便難以分舍。相信在座的各位與我一樣,在培訓的洗禮之后,更加堅定了踏入交通人行列、邁進貴州橋梁集團的信心與決心。在未來的工作中,我會將步履落在實踐中,積極轉換角色,腳踏實地工作;將步履落在學習中,保持學習的態度,虛心請教、主動鉆研;將步履落在發揮自身價值中,用筆桿為錘,紙頁為釘,打造橋梁新高度。
牛郎織女以鵲橋相會,許仙白娘子以斷橋相知,今天,在座的各位相聚在貴州橋梁,愿我們與公司的緣分,與彼此的緣分能同牛郎織女、許仙白娘子一般,不負相遇、不忘想念。